木偶戏
灵台木偶戏俗称“肘胡戏”或“泥头戏”,源于清代,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从角色、唱腔、板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编排,经过长时间的演出,使其形成了独有的地域风格和演唱特点。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灵台木偶制作工艺由泥头发展成木雕头,后来演变到用锦纸盔成后再涂上色彩,表演起来轻便灵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秦腔、眉户是主要的表演剧种。同时,为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还用木偶戏表演灯盏碗碗腔、民间小曲(调)等。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其表演形式日渐符合大众口味,表演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灵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木偶艺人自购箱具,组织演员,在节日、婚嫁、丧葬场合中进行演出,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