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平凉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印发,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及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与“十三五”比,“十四五”平凉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兼顾质量效益,加快产业集聚,推动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低碳,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以《“十四五”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及甘肃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1+N+X”政策体系为指导,依据甘肃省、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
二、规划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7月,市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后,在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下,在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市工信局高度重视,及早谋划,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启动了“十四五”工业领域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编制体系。全面调研总结“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学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相关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省、市关于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等政策文件,分析研究政策,把握发展态势,制定了《全市工业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确定了专题研究、问题分析、专项规划及支撑方案四个层次的全市工业领域规划编制框架体系。二是加强谋划对接,靠实重大项目。坚持把项目谋划作为编制规划、支撑发展的关键环节,紧盯煤电化冶、绿色建材、智能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各县(市、区)、重点企业反复对接,建立了“十四五”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储备库。三是统筹安排部署,加快编制进度。根据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体系,抽组精干力量,组成编制工作小组,研究确定规划总体思路和编制大纲,分工协作,扎实推进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3月,完成了规划初稿编制。四是反复衔接论证,提高编制质量。在规划编制整个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吸纳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和重点企业意见建议,充分衔接省、市《规划纲要》和省级有关专项规划。2021年11月25日,邀请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省上有关专家和省工信厅相关处室、市直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论证。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查。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五次党代会、市上“两会”召开后,我们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规划》。
三、规划主要框架及内容
《规划》共分七个部分,3.1万余字。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主要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集聚水平、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绿色体系6个方面总结了“十三五”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发展机遇、支撑条件、区位交通3个方面分析研判了“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机遇和基础环境。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紧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和省、市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确定了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开发开放6条基本原则。围绕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创新能力、投资拉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6个方面提出了32项发展指标。到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0%和32%;完成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00项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40户。
第三部分,产业发展重点。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对接市委五次党代会和市上“两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修订完善了5个方面的产业发展重点,逐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目标和支撑项目。一是全力推进煤炭分质利用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打造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环保火力发电、现代煤化工、资源综合利用4大产业,实现煤炭资源分级分质梯级利用。二是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光电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矿用机械、电工电器4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水泥及制品、环保石灰、高品质陶瓷、新型墙材、装配式建筑、建筑石料7大产业,全面提升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效益。四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多元发展。重点发展肉牛、果品、蔬菜、中药材、粮食、饲草料精深加工和纸制品包装及纺织产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五是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研发、个性商务、信息外包、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生产和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保障。
第四部分,产业布局。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构建形成“中心带动、错位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中心带动”:即以崆峒区(包括平凉工业园区)为核心,在智能制造、绿色建材、高新技术等产业上发力攻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形成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错位发展”:即以华亭市、崇信县、灵台县、泾川县为重点,依托煤炭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绿色煤炭、环保火电、新型煤化工及相关配套产业,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深度转化和循环利用;以静宁县、庄浪县为重点,依托果品、马铃薯、纸制品等优势产品,积极推进精深加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及轻工产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全面提升。“多点支撑”:即以各工业园区(集中区)为工业发展主阵地,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实现规模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
第五部分,主要任务。重点实施项目投资拉动、园区承载能力提升、产业“三化”改造、企业融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节能绿色低碳7大行动,全力支撑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围绕“十四五”工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任务,着眼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出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项目用地保障、优化营商发展环境、强化督查考核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七部分,支撑项目。经与县(市、区)及重点企业反复对接,谋划论证煤电化、智能光电、绿色建材、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工业绿色发展、清洁生产7个方面的项目179项,概算投资2400多亿元。对“十四五”工业项目储备库,我们将结合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衔接,深入谋划论证,继续充实完善,实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