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2020020016
- 主题分类:民政、扶贫、救灾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0-04-23
- 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20〕28号
- 发布日期:2020-04-23
- 有 效 性: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
平政办发〔2020〕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0〕9号)精神,持续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现就推动《实施意见》落实的若干具体措施通知如下:
一、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立足我市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牛产业要加大“平凉红牛”品系培育,全力推进规模扩张、科学化饲养、精深加工和品牌推广,努力将平凉建设成为全国农区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将“平凉红牛”培育成中国大动物自主品牌第一品种,到2025年,全市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70万头和50万头。果产业要坚持稳步扩大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果园管理,加大更新改优力度,持续扩大产地认证,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植模式,深度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做强做精“静宁苹果”品牌,促进果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培育果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建成绿色苹果基地200万亩,发展有机苹果15万亩。菜产业要大力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大新优特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打响“崇信芹菜”等地方特色品牌,到202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以建设庄浪、静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关山林缘区为主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和南部阴湿山区核桃优势产区为重点,完善繁育、推广、营销体系,持续提升产业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形成以“牛果菜薯药”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多元富民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推进行动,抓好庄浪县国家级、静宁县省级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其余5县(市、区)开展市级试点,全面提升合作社规范化运营水平。坚持外引和自育相结合,扶持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全产业链模式,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借鉴推广“庄浪模式”“宕昌模式”“海升模式”,进一步健全农户参与和利益分享机制,保障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收益。全市年均新建、改扩建龙头企业20户以上,新增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0个,认定市级示范社50个,新增家庭农场50个。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产销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畅通行动,加快农产品仓储、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果蔬保鲜库项目实施。发挥平凉苹果产业联盟、平凉苹果国际拍卖中心和各县(市、区)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的作用,联合市县经销队伍抱团出省扩大农产品销售。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仓储配送、直供直销、期货贸易和冷鲜直销等新兴流通服务和现代营销模式,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和静宁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促进线上交易、线下配送。
二、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整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打造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完整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葫芦河流域国家级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泾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静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引导和推动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区。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在牛、果、菜产业开发中率先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
(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认真落实国家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做大牛、果、薯、粮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力争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7%。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的培育指导,积极打造国家级苹果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交易中心、网上拍卖平台、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农业资源和现代发展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中国美丽田园”等,实现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融合。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四十里铺、南湖、安口、什字等重点小城镇开发,推动县城、中心镇、特色村三个层面齐头并进、统筹发展,建设一批中心集镇、特色小镇和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点,构建有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合理分配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更多流向农村。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项目,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等各项权益。
三、积极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联合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
(二)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创建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示范县为抓手,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加快千亩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区和万亩辐射带动区建设,确保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率、绿色防控率和统防统治率年均分别增长1%、2%和2%。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加快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防控推广应用。规范抗菌药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严厉打击养殖环节滥用兽药行为。
(三)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扎实开展“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平凉特色的“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树立提升“平凉红牛”“静宁苹果”高端引领、行业标准形象。加大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华亭独活”“华亭大黄”“崇信芹菜”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保护。
(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以农业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挖掘牛果菜特色产业潜力,大力推进粮畜果(菜)一体化区域循环发展模式,加快西部粮畜果互促和东部粮畜果菜互促、关山林缘带粮畜药互促3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循环农业示范县。抓好崆峒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将区域内畜牧养殖、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及果品、蔬菜、饲草、食用菌种植等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草—畜—田”“畜—沼—果”“果—菌—粮”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粮改饲”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到2025年,全市“粮改饲”面积达到80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相关技术,建立残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奖补机制。
四、强化科技支撑带动,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一)重视科研推广。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补助项目,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农业机械、大棚温室、分拣包装、仓储保鲜、废物处理等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引进推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建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平凉红牛”良种中心,抓好静宁苹果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灵台国家级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全链条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市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8%。
(二)促进乡村创新创业。办好农村“双创”基地,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推动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
(三)落实支持优惠政策。强化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政策,确保投入只增不减,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框架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农业发展领域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奖励补贴政策。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正向激励,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提高风险容忍度,优化精准奖补措施。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统筹实施“三支一扶”和县(市、区)“四支”招募计划,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大选派优秀“三农”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力度,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