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六万余亩高原夏菜拔节长
锄头破土的闷响惊起草丛间的蚱蜢,在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千亩山药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种植户朱文基弯着腰,利落地将翻起的湿土覆在杂草根部。“这遍中耕赶得巧!”他抹了把汗,指向身后墨绿的山药藤蔓,“根茎正膨大呢,松土保墒就是保收成。”不远处,妻子背着药桶匀速移动,雾化药液在晨光中划出银弧。此刻三十里外的崆峒区泾河川雨艺豪辣椒基地,深农农场的大葱田、宜慧源家庭农场的芹菜畦间,同样的忙碌正在上演——整个崆峒区的黄土塬上,六万余亩高原夏菜正迎来生命中最关键的拔节期。
农技员陈继国的摩托在田埂卷起烟尘。跳下车,他蹲在朱文基家地头捏碎土块:“湿度刚好,追肥该换配方了。”展开皱巴巴的《夏管日志》,泛黄的纸页记录着不同作物的“营养处方”:辣椒现蕾期需增施钾肥,芹菜封垄后要控氮防空心,大葱培土必须分三次完成……这些凝结多年经验的要诀,如今通过多支农技小分队,正转化为菜农手中的操作指南。据了解,为了确保高原夏菜的品质和产量,崆峒区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为菜农们制定了详细的夏管方案。同时,现场指导菜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据悉,近年来,崆峒区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全区6万余亩高原夏菜形成了以芹菜、大葱、辣椒、西红柿等为主的多个种植品种,产品畅销周边省市。高原夏菜产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随着高原夏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崆峒区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有效提升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市场和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崆峒区的高原夏菜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高原夏菜产业的夏管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崆峒区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陈银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