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技术物资齐上阵
农事催人忙,春播千野绿。泾川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抓培训、勤指导、搞服务。目前已完成化学除草20.82万亩,开展雪上追肥14.9万亩,耙耱镇压3.69万亩。 泾川县强化农资供应,抽调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资门店核面积、统数据,为指导春季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全县调运储备春耕备耕化肥3.65万吨、地膜2500吨,农药20吨,种子750吨,农业机械5800多台(套),向24万亩春播作物拉运农家肥178万吨。”泾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科介绍,全县建成小麦万亩示范片3个,小麦千亩示范点1个,计划建成万亩全膜玉米种植示范乡镇3个,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3.5万吨以上。 泾川县菜农们也抢抓时机,走进设施蔬菜大棚,翻耕土地、播种蔬菜、浇水施肥。通过辛勤劳作,棚内的土地被翻耕得松软细腻,一颗颗嫩绿的蔬菜苗被精心栽种在苗床上。 “我承包了3座日光温室,前段时间移栽了2棚甜瓜。这棚西红柿是去年9月栽植的,收入1万元左右。西红柿蔓现在开始发黄了,近期准备清棚,重新移栽辣椒。”红河乡田赵村种植户王永鑫说。 为了鼓励菜农们积极投入春耕生产,泾川县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提供种子、地膜等农资补贴,减轻菜农经济负担。同时,还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园区大棚,为菜农们提供各类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蔬菜种植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记者 赵珍珍 陈航)
静宁:农资保供稳“粮”心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大地苏醒,春耕的号角在田间地头陆续吹响。静宁县各乡镇农资供应点内工作人员开始忙个不停。 在农资供应点的销售区域,前来购买化肥的农户们络绎不绝。静宁县供销人员热情迎接着每一位农户,耐心细致地询问他们的种植需求。 近年来,静宁县积极探索农资服务新路径,供销社主动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紧密合作,为经营主体提供化肥供应渠道和专业技术指导,并依据其需求,定制化肥供应方案,精准对接,既降低采购成本又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为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静宁县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农资套餐式服务,依据不同农作物生长阶段特点,搭配个性化化肥套餐,让农民省心又省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搭建农资电商平台,线上浏览、下单后,供销社及时配送,解决偏远地区购买难题。线下门店则发挥技术咨询与售后优势,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此外,还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针对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开展农资托管服务,从采购到使用实行全程代管。 同时,静宁县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化肥使用等实际问题。建立多个储备库,确保农资供应稳定,优化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确保及时配送到村、到店、到户。(记者 胡继万)
崆峒区:农资配送到田间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崆峒区坚持抢先抓早,多方协调、精心组织,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确保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自去年年底,崆峒区提早谋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制定详细的农资储备计划。积极与各大农资供应商沟通协调,确保各类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货源充足、质量可靠。目前,已储备各类化肥10910吨。其中,尿素3000吨、磷酸二铵1650吨、复合肥5400吨、有机肥860吨,地膜350吨。 为确保农民群众能够用上放心、安全的农资产品,崆峒区坚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切实加强农资质量监管,指导督促系统农资企业认真落实“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严把进货关、储存关、销售关,保证经营农资的可追溯性,坚决防范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市场。 为优化农资供应服务,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崆峒区供销社指导农资储备企业积极创新农资服务模式,依托区、乡、村三级农资经营网点优势,开通电话预约、微信预订等现代化服务手段,方便农民群众随时随地进行农资采购。并组织开展农资配送服务,直接将化肥、农膜等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极大地节省了群众的时间和精力,切实保障农资供应不误农时。 据统计,截至目前,崆峒区供销系统已累计销售配送各类农资7270吨,其中绿色农资产品占比不断提高,为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记者王靖乐)
灵台:严把农资“第一关”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连日来,灵台县提前谋划、合理安排,备齐备足种子、化肥等农资,通过多种形式下好春耕备耕“先手棋”,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提供坚实保障。 2月19日,走进位于灵台县城的甘肃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仓库,货架上玉米、大豆等各类种子琳琅满目,前来咨询和订购的群众络绎不绝。 “我们公司从年前就开始储备,目前储备玉米种子60万公斤、胡麻7万公斤、大豆5万公斤。”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任彩玲介绍,今年的储备量完全能够满足春耕期间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公司还对种子质量严格把控,确保每一批种子都是优质产品,让农户用得放心、用得安心。 除了种子市场,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储备同样充裕。在灵台县金谷丰农资服务中心仓库,籽种、肥料等农资一应俱全、数量充足。前来选购的农户一边听工作人员讲解一边看产品详情,并不时询问价格。 “我们储备各类化肥150吨,后续还将不断补充库存。”门店负责人田全龙说。 据了解,灵台县今年春耕生产面积30余万亩,为满足春耕生产农资需求,目前全县各农资经销企业、门店调购化肥2.1万吨、地膜2500吨、农药18吨、各种农机具1550余台,玉米、大豆、油料等春播农作物种子110万公斤。从数量到品质上全面保障,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维持量足价稳的良好态势。(记者 景洁 孙媛)
崇信:春耕备耕更“绿色”
在围绕春耕备耕展开的农事“大作战”中,崇信县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农业的“第一仗”,奏响田野“绿色”进行曲,为全年粮食丰产增收筑牢根基。 崇信县聚焦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关键环节,对标生态高标和人居优标,调配多元资源,在源头防控、污染防治等方面实现资源联动共享、协同共治。 以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和田间尾菜处理利用为重点,崇信县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覆盖、田间尾菜处理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与清洁生产方式,加大全链条监管,严禁非标地膜入市进田,提升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在全县覆膜区域科学合理布设省控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开展田间调查、样品采集、数据检测、系统填报,及时掌握动态变化底数,分析挖掘监测数据价值,强化监测数据管理和结果应用,支撑辖区内污染防治。在保护现有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审慎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多部门联合执法,发动群众参与监管,牢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 与此同时,以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外来有害生物为重点,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和防控集中灭除活动,加强农业生物安全及防控科普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动态掌握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危害和扩散风险,引导社会公众科学认识和处置外来入侵物种。(记者 梁明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