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武术
平凉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崆峒山以“道教第一山”之誉名扬海内外,自古以来就有“崆峒人武”(《尔雅》)、“世传崆峒勇”(李白诗句)的说法,崆峒派武术根源于道教文化。最初,它只是在崆峒山修炼的道士们活动筋脉、修身养性的一套形体动作,后随着佛、道、儒三教文化在崆峒山的融合,其内涵也逐步得以发展充实。唐初,崆峒武术修炼者飞虹子游历敦煌后,将飞天舞姿与崆峒武术动作揉合在一起,编创了“花架拳”,使崆峒武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套路体系,成为中华武术中一个独立的门派,开宗明义曰“崆峒派武术”,并跻身于五大门派(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崆峒)之列。
崆峒派武术融合了儒、道、释三教深厚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以关爱生命为宗旨,集修身养性、进击健体于一身,承载着平凉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平凉深厚久远的历史沉积,是世人了解平凉、走进平凉的一扇门户。经过市、区文化和体育界人士的挖掘整理、资料录制,崆峒武术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崆峒山下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更大规模的习武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