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平凉 > 非遗文化

华亭曲子戏

  • 时间:2024-07-23 09:02
  • 来源:平凉市文旅局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地摊子”、“弦子腔”、“抛土坑”、“老眉户”等。据史载,曲子戏在唐、宋时已形成了曲艺、清唱的雏形,后逐渐吸纳元、明杂剧的曲牌、词令、民歌小调和表演方式,于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民间小戏,清末至民国初时达到了鼎盛期。

华亭曲子戏在元明时期就存在,它是杂剧的一部分,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曲子以“前越调”、“前背宫”曲牌开头,以越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华亭曲子戏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只在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三及平时婚丧和庙会时,有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体现在表情的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有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账子为床等固定程式。行当分生、旦、丑。乐队分为文乐队和武乐队,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伴奏。

华亭曲子戏虽然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但始终保持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在当地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师承关系,流传至今的剧目有80多部,新创剧目4部。可以说,延续到现在的华亭曲子戏是我国北方元明杂剧的孑遗,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2006年,华亭曲子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华亭曲子戏
时间:2024-07-23 09:02

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地摊子”、“弦子腔”、“抛土坑”、“老眉户”等。据史载,曲子戏在唐、宋时已形成了曲艺、清唱的雏形,后逐渐吸纳元、明杂剧的曲牌、词令、民歌小调和表演方式,于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民间小戏,清末至民国初时达到了鼎盛期。

华亭曲子戏在元明时期就存在,它是杂剧的一部分,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曲子以“前越调”、“前背宫”曲牌开头,以越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华亭曲子戏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只在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三及平时婚丧和庙会时,有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体现在表情的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有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账子为床等固定程式。行当分生、旦、丑。乐队分为文乐队和武乐队,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伴奏。

华亭曲子戏虽然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但始终保持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在当地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师承关系,流传至今的剧目有80多部,新创剧目4部。可以说,延续到现在的华亭曲子戏是我国北方元明杂剧的孑遗,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2006年,华亭曲子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