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解读《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做好《实施方案》贯彻实施,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6月7日至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平凉调研时提出了平凉要聚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目标定位。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胡昌升书记在平凉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安排市文旅局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等14个部门《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旅游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甘肃省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平凉市关于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紧扣市情实际,立足发展基础,牵头起草了该《实施方案》。
二、平凉在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方面有哪些优势?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三基地两区”建设,坚持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深化景区提质增效改革,丰富文旅康养业态产品,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文旅康养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刘稼穑、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诸多故事流传于此,孕育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中唐著名宰相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赵时春、清代名臣慕天颜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熔铸形成了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四大地域特色文化和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四大文化名片。全市文物资源位居全省前列,共有野外文物点2262处,石窟寺49处,洞窟56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国有博物馆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2家),馆藏文物总量20970套(国家一级文物224套,二级文物1156套)。各类非遗项目63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非遗工坊11个。
二是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全市有自然和人文风景名胜100多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被誉为“道源圣地”,王母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莲花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崖寺、龙泉寺有“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陇东山水的天然盆景”称号。红军五次途经平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转战于此,平凉亦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和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重要地区。目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6家(5A级1个、4A级6个),乡村旅游村42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9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7个)。
三是生态康养环境优渥。平凉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890~2857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7.3~10.1℃,暑期平均气温21℃。2023年底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9.3%,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13个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4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林草覆盖率44.7%,创建生态园林式单位120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9平方米,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积极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链建设,培育形成了中医、森林、温泉、运动、美食、旅居六大康养业态,建成中医康养旅游基地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处,温泉水疗康养基地5个;国家、省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森林体验基地3个,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全市发展体育辅导中心(站)320个、健身网点950多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全国泛户外体验基地、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低空飞行基地各1处;美食街区9个,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公用区域品牌及“甘味”农特产品企业商标品牌52个,中华和甘肃老字号企业5家,甘肃省养生菜重点研发基地1处,省级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2处。重点文旅企业850家,规上文旅体育娱乐企业2家,宾馆饭店585家(星级宾馆17家)、床位3.7万张,旅行社37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3.5万人,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备、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实施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实施方案》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医养为牵引、以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为支撑,擦亮崆峒山文旅品牌,挖掘历史遗存、养生文化、温泉森林、道地药材、中医针灸等文旅康养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深化多元融合,丰富拓展业态,完善要素保障,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文旅+”“+文旅”多元业态融合发展链群,大力培育多样化、高品质、覆盖全生命周期、贯通全产业链条的文旅康养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中医康养示范地、品质旅游目的地、旅居康养优选地,构建“一核两翼三带”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格局。
“一核”:围绕打造崆峒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平凉中心城区,推进景城一体化联动发展,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两翼”:围绕创建西王母文化大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温泉旅游名镇,建设“西王母文化大景区—温泉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关山大景区建设,加快莲花台、云崖寺、朝那湫、五龙山等景区一体化综合开发,打造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带”:崇信原乡旅居全域全季文旅康养示范带,加强“景、城、村”联动开发,促进文旅、休闲、旅居、养生、养老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域全季文旅康养品牌。灵台皇甫谧中医文化康养示范带,深化医旅融合发展,培育中医针灸、康疗、养生等业态,提升中医针灸科研教学、教育培训、产品研发、中医理疗等服务能力,打造皇甫谧中医康养品牌。葫芦河流域农文旅融合康养示范带,依托“庄浪梯田”“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品牌,发展“农业+文旅”产、学、研、培、旅、娱、养全产业链基地,打造葫芦河流域农文旅融合康养品牌。
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全域文旅资源,将宜人的气候、秀美的景色、清幽的环境、优质的康养结合起来,打造近悦远来、养眼养身养心的休闲之旅。通过努力,到2025年,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以上,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6300万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300亿元以上,康养产业产值60亿元以上,分别增长34%、25%和25%以上。到2030年,力争崆峒山景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王母文化大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以上,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5亿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750亿元以上,康养产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20%、20%和21%以上。
四、《实施方案》明确了哪些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主要从聚力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中医康养示范地、品质旅游目的地、旅居康养优选地4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是聚力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重点从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进文化润城亮景,拓展文化体验空间,打造精品演艺基地,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5个方面加强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平凉历史、文物、非遗、红色等各类文化资源的研究,实施平凉文化解码工程、“一县一文化品牌”工程,出版《平凉文化研究论文集》,提炼平凉文化标识,诠释当代价值。推进在城乡风貌建设中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建设黄帝问道等系列文化雕塑、文化地标、文化街区、文化公园,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百里石窟长廊等古建筑石窟本体维修、环境整治等项目,加强崆峒武术、皇甫谧针灸、弦子腔、面塑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保护传承,提升革命遗迹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争创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加强景区、休闲街区、夜间旅游、乡村旅游点人文资源开发,组建平凉文化旅游演艺集团,推进精品文艺创作,实施崆峒山仙侠屿城体验园等一批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项目,到2030年,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个以上,培育十大“平凉好礼”文创品牌产品,打造5个旅游演艺基地,崆峒山景区创排1部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旅游演艺精品剧目。
二是聚力建设中医康养示范地。突出打造医旅融合示范基地,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皇甫谧针灸、关山道地药材等中医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国医堂、养生馆,构建“15分钟中医健康生活圈”,打造崆峒古镇中医康养街区、崆峒道医养生馆、张鳌坡针灸小镇等集中医康复医疗、中医治未病、中医养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医旅融合示范基地。全力打响“皇甫谧”品牌,推动“皇甫谧”中医系列康养产品和康复理疗项目进医院、进景区、进宾馆、进康养养老机构,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中医文化传播+旅游”等多元化的健康旅游业态,以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药膳、中医药保健品等关联产业,丰富中医药特色产品供给。加强中医实用技术推广,构建以市县中医院及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养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及旅游景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适老化建设(改造),打造老年人宜居宜养宜旅环境,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合理增加养老服务功能和设施,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综合医院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全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康疗服务,力争到2030年,把平凉建成全国知名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是聚力建设品质旅游目的地。主要从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持续深化重点景区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打造特色体育旅游,拓展主题研学旅游,创新旅游消费场景,开发冬春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宣传营销9个方面促进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推进平庆铁路、平凉机场、定平铁路、G70福银高速分设线等外联通道建设,完善提升景区内部道路通达水平,健全综合服务枢纽和游客集散中心。推进崆峒山龙头景区提档升级,推动景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丰富文旅康养业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西王母文化大景区文化体验、康养旅游、住宿餐饮等功能,推进关山大景区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和质量提升,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皇甫谧针灸、庄浪梯田等10个特色主题文旅康养乡镇,打造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个、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50个。推出一批以黄河文化、长征文化、石窟文化、道源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题的研学产品、研学线路,发展山地越野、森林穿越、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培育崆峒武术邀请赛、全国女子围棋赛、全国登山健身赛(崆峒山站)等赛事为全国知名体育运动赛事。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年货大集、冰雪嘉年华、体育赛事等文旅活动,提升冬春季旅游吸引力。到2030年,创建崆峒区海寨沟、华亭市莲花台、米家沟、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园、崇信县华夏古槐王等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个,评选平凉特色美食“十大名宴、百家名店”,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要素旅游产品体系,在全国叫响平凉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
四是聚力建设旅居康养优选地。重点从加强全域生态建设,丰富生态旅游产品,构建康养旅居体系,打响避暑旅游品牌4个方面着手,完善覆盖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空间,培育森林康养、气候康养、养老养生等生态康养业态,为文旅康养业态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充分发挥“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品牌优势,培育“冬养海南、夏养平凉”避暑旅游市场。依托崆峒山、关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康养旅居地产开发,实施崆峒区天门塬旅游康养集聚区、华亭市仙姑山文化康养园、崇信县城东一带地热资源开发、静宁县界石铺温泉小镇等项目,配套建设一批中高档、经济型酒店宾馆,发展一批旅居度假公寓、客栈、民宿、营地等多样化住宿产品。到2030年,新评定星级宾馆5家以上,等级民宿10家以上,建设旅居康养公寓2000套以上,住宿床位达到4.5万张,养老机构床位3000张以上,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的旅居接待体系。
五、如何保障《实施方案》有效落实?
下一步,将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总体部署,把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建设作为今后谋划推动文旅工作的总目标、总路径、总抓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组建联合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先行区发展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把先行区建设纳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康养融合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房地产、康养小镇等综合体项目转型发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为符合政策的康养产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三是强化企业培育。深化县级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改革创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改革。加强民营文旅康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融资和发展能力,培育一批规上文旅康养企业。四是强化区域合作。利用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联盟、陕甘川宁毗邻地区旅游联盟、文旅康养城市联盟等平台,深化与西安、兰州、银川等周边城市合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陕甘宁等旅游大环线,形成联动发展效应。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将文旅康养产业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的文旅康养企业家和景区规划、文化创意、旅游演艺等专业人才。鼓励市内外文化、中医药方面名家名人名医在平设立工作室。加强导游、讲解员、酒店民宿服务员等培训,培养一批“网红导游”“旅游主播”“民宿管家”,壮大文旅康养人才队伍。
总之,《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文旅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促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全市上下将围绕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充分发挥文化为灵魂、医养为牵引、旅游为载体、生态为支撑的资源优势,在构建“大文旅+大康养”产业模式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探路子、创经验,走出平凉文旅康养特色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