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2020020014
-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0-04-16
- 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20〕24号
- 发布日期:2020-04-16
- 有 效 性: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助推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助推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平政办发〔2020〕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平凉市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助推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凉市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助推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20—2022年)
为推进全市煤炭、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以下简称“三化”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引领全市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化发展为引领,以信息化应用为支撑,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试范引领与全面推进、统筹推进与分业施策、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联动推进煤炭、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实施“三化”改造,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引领全市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通过“三化”改造,全市煤炭、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更有成效,成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绿色化: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体系全面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基本完成,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降耗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同行业平均或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十二五”末降低20%、25%以上,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信息化: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2022年底前新一代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主要县城全覆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投运平凉工业大数据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实现“上云”,中小企业“上云”率达到80%以上,培育“数字企业”1000户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户以上。
——智能化:落实工业互联网发展“323行动”,积极探索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重点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有效开展,形成利用互联网广泛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相融合的发展体系,争取建5个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二、重点任务
立足我市传统产业行业现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关键领域、重点企业实施一系列改造提升项目,对煤炭、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发挥行业引领和企业示范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绿色化改造
开展传统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实施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品开发培育,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改造力度,建立企业全流程绿色运行系统,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
1.改造重点。(1)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传统产业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培育绿色设计产品,加大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改造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推进工业园区完善产业链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华亭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示点成果,启动实施平凉、静宁工业园区和泾川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平凉、华亭2个“绿色工业园区”;结合区域产业实际,以煤炭采选、火力发电、水泥石料、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选择一批工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市场较好、基础工作扎实的企业,完善工艺技术路线布局,实施清洁生产提标改造,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活动,争取创建华煤集团砚北、大柳、陈家沟煤矿和新纪世建材新河石料厂等一批“绿色矿山”;培育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平凉海螺水泥、静宁恒达纸箱、泾川天纤棉业等一批“绿色工厂”。结合“绿色工厂”创建活动,研发绿色设计产品,从源头推进产品绿色化,培育“红峰”疏水阀、“虹光”高频无极灯、“雪竹”纸制品等一批“绿色产品”。(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立足“双控”目标,强化标准倒逼作用,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节水措施落实,推行能效对标、用水定额管理,加强节能执法监察,推动传统行业节能节水降耗,促进煤炭、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企业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静宁恒达、宝马纸业等一批节水型企业。(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煤矸石生产烧结砖、水泥等利废建材的规模化利用,推广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制品、家具板材、硅钙板、保温材料等技术,大力推进脱硫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等产品,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2.改造途径。(1)煤电产业:以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和新安煤业等地方煤矿企业为重点,先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煤炭生产矿井,积极推广减排保护开发开采技术、开采方法与工艺,进一步提高煤炭回采率。通过实施一批矿山巷道维修与环境恢复治理等专项工程,在选煤、共伴生资源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矿井水疏干水利用环节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煤炭入选率和煤炭产品深加工研发,积极开展煤炭产品分质利用,推广清洁煤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生产模式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严格控制节能降耗、废气、粉尘、噪声、污水、固体废弃物排放,争取矿井节能减排达到省内或国家先进水平,实现煤炭开发更加绿色高效、煤炭附加值更高、煤炭利用更清洁节能。围绕“安全、高效、清洁、环保”目标,依托华能平凉发电公司、中电建甘肃能源崇信发电公司、中电建甘肃能源华亭发电公司等发电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中水回用、电厂升级改造一批超低排放改造、综合节能改造、城市中水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环保电厂,实现火电企业的绿色产能提升。(2)建材产业:依托平凉海螺水泥、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行高固比煅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鼓励水泥企业利用石灰石粉、骨料、机制砂等上游链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向水泥基复合材料、混凝土制品、纤维水泥板、建筑部品等下游链延伸拓展,推动水泥产品制品化。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磨机及高压变频等节能技术,实施平凉海螺水泥公司1#、2#窑收尘系统改造等项目,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的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着眼提升石料加工企业集聚水平,实施平凉源丰建材公司300万吨石灰岩升级改造、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240万吨骨料机制砂、平凉旭盛矿产资源开发公司100万吨石灰石尾矿综合循环再利用、甘肃乾元宏石公司100万吨建筑石灰用灰岩生产线改造提升项目,打造崆峒区千万吨区域性石料基地。依托静宁恒达公司等重点企业,以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核心,通过实施静宁恒达公司能源与废弃物综合高效利用、泾川中盛公司石灰生产线窑炉改造等能源与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深入推进尾矿、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煤电固废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高档次、高掺量的利废新型建材产品。以华亭庆华公司、泾川华润陶瓷等企业为依托,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大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安口特色陶瓷产业园和泾川建筑陶瓷产业园。(3)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平凉农产品特色发展优势,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制造体系,落实清洁生产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以崆峒、华亭、庄浪等县(市、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为重点,依托陇药皇甫谧制药、永成制药、铸康医药等骨干企业,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推广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品生产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建设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以甘肃蓝康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推进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全省重要的疫情防控医疗防护物资保障基地。发挥“平凉红牛”品牌优势,大力扶持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平凉红牛”产品的系列化开发,做强“平凉红牛”肉食品牌,实施牛肉制品深度开发加工项目,建成崆峒区肉牛屠宰加工基地。依托庄浪、静宁马铃薯种植优势,发展薯类食品和淀粉多种类全系列产品,加快培育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庄浪马铃薯产业基地,有效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的就地转化率。(4)装备制造产业:加快红峰、丰收、荣康等现有装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推广全生产过程绿色制造技术,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的应用,开展生产过程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对标达标,创建绿色示范工厂,实现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产,提高行业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完善配套平凉市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期入驻企业全产业链,在半导体芯片贴片、芯片封装、液晶显示面板、玻璃盖板触摸屏、摄像头、新材料手机配件等光电产品及配件材料,实现产业园内企业上下游配套、园内循环增值。
(二)信息化改造
借助国家5G网络布局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5G组网建设和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和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应用。
1.改造重点。(1)加快5G组网建设和应用。编制平凉5G基站站址规划,加速推进实施一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5G基站2071个,完成全市重点区域和场所5G组网建设,拓展网络经济发展新空间,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支撑。(2)建成全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汇集市场监管、运行监测、节能环保等政务服务和金融、科研、法律等社会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共性服务,建成平凉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生产服务等相关资源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诊断服务。(3)加快培育数字企业。以煤炭、电力、建材、装备制造、物流产业为重点,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成长性好的重点中小企业为支撑,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对内、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推广应用,开展协同办公、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培育泾川华润陶瓷、陇药皇甫谧制药等“数字”企业1000户。继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完成甘肃红峰、平凉海螺、崇信电厂、静宁李广酒业、静宁恒达等企业贯标示范试点,培育新增泾川信泰建材、崇信新安煤业等贯标企业5户。(4)加快中小微企业上云步伐。引导支持中小微企业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要求,以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出发点,依托公有云平台,应用设计、生产、营销、办公、财务等云服务或构建特色云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加速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到2022年,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200户。
2.改造途径。(1)煤电产业:以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和新安煤业等地方煤矿企业为重点,实施华煤集团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山寨煤矿、马蹄沟等煤矿的井下安全隐患治理、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等改造工程,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嵌入技术的应用推广,有效提升矿山信息化水平。依托全省煤炭营销大数据平台,加强煤炭营销信息化建设,从企业内部和市场客户端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大数据运营体系,建设数字化煤场,实现自动储供、均化配煤。以3户火电企业为依托,实施电厂除灰程控系统、集控室显示系统、以线监测装置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建成信息灵动,管理精准的信息化监测平台,着力提升电力生产信息化水平。(2)建材产业:以平凉海螺水泥、平凉祁连山水泥、新世纪建材、天福建材等建材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安全防护、原材料采购、产业市场销售、环境检测管理等环节。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建材企业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在产品设计、生产规模等方面灵活调整。创新“互联网+”,构建建材产品在线下、线上同时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创造建材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途径。(3)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食品加工和蔬果加工行业完成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依托甘肃特色农产品云平台,引导企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环节的应用,重点实施好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果品包装材料加工及智能管理系统等项目,推动互联网+产业链管理,逐步实现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管理和监控以及信息采集使用,打造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示范产业链。(4)装备制造产业:以甘肃虹光电子公司无人机用微波源研发、甘肃沪光新能源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车线束生产线等项目为抓手,坚持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率先在装备制造企业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估工程。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到装备制造企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转变生产模式,实施供应链的管理优化,实现信息集成和协同,在产品与装备中实现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实现产品、装备的提档升级。
(三)智能化改造
通过先进制造、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与融合,推广应用自组织、自适应功能的智能生产系统以及网络化、协同化的生产设施,培育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平凉市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依托甘肃启航未来公司启航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智能机器人平凉集成园建设,加快推进甘肃平凉康凯科技公司智能终端PCBA及配套产业链、平凉未来宇创智能科技公司全自动马达和全自动智能电动牙刷生产线项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装备制造业研发模式、制造模式创新,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分类实施流程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支持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提高智能制造和集成应用水平。
华煤集团公司。依托重点矿井和新建项目实施,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矿山开发,形成矿山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统,完成MES与ERP建设与集成;更新换代实施煤矿盾构等一批快速掘进技术装备、综采自动化开采设备、井巷运输自动化设备,推动企业安全监控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煤矿单个系统智能化向多系统智慧化方向发展,建成空间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设备互联化、虚实一体化和控制网络化的智慧煤矿。
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崇信发电公司、华亭发电公司。完成MES与ERP建设与集成,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构建智能发电运行控制和智能发电服务两大系统,打造智能集控、智能燃控、智能安防、智能热网、智慧档案等集成单元中心,实现煤、电、汽、水、热、灰等业务全覆盖,打造智能电厂。
平凉海螺水泥、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平凉新世纪建材公司。完成MES与ERP建设与集成,结合实施高固比煅烧、多通道燃烧技术改造,引进推广一批自动化智能设备,促进建材生产的无人化、自动化、精细化革新,实现集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环境检测、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智能化,建设智能建材。
甘肃虹光电子公司、甘肃红峰机械公司。发挥原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推进智能化成套装备车间改造,加大设备更新换代步伐,深化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计划,支持企业从部分环节单台机器人应用向全生产环节自动化改造发展,促进机器人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切实提升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制造车间。
泾川天纤棉业公司、灵台皇甫谧制药公司、甘肃蓝康医疗器械公司。依托20万锭棉纱生产线、中药配方颗料提取生产线GMP认证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引进应用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引导企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原料采购、加工储运、质量管控、市场营销等环节的集成应用,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培育打造智慧生产加工单元。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实施“三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任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县、市)区及重点企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落实本县(市、区)和企业“三化”改造工作,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信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汇总分析,属于市级层面的及时协调解决,属于省级层面的及时报告争取解决。
2.强化政策支持。认真研究国、省产业政策,紧盯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绿色生态产业基金等“真金白银”支持重点,积极做好项目推荐,争取对我市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示范、产业链延伸、节能改造等关键领域的投资力度。引导企业积极争创绿色车间、智能工厂(车间),争取国家级、省级奖励支持,提升企业开展“三化”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首次购买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积极争取省上一次性补助。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定期向金融构机推荐“三化”改造重点项目,争取融资支持。
3.突出项目支撑。市、县各级要立足我市煤炭、电力、建材、装备、医药、农副食品、纸制品包装、棉纺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论证一批“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建立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项目库,落实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投资推进“三化”改造任务落实。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智能化、绿色化示范项目。
4.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争取2025年完成省级开发区改造任务。加快“宽带平凉”建设,完成基于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口标准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面向行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生产服务等相关资源汇聚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构建安全体系。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智能装备、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安全测评平台。加快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推广,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